整形外科醫師謝松育:從解剖、生理到美感,帶你拆解純肌肉下、純乳腺下、純筋膜下與雙平面
「醫師,我到底該把假體放在肌肉下還是筋膜下?」——這是門診最常被問到的 Top 3 問題之一。答案沒有標準,只存在「最適合你的那一層」。以下用 5 分鐘,帶你用臨床邏輯+最新研究,一次搞懂四大放置層面。
快速索引
- 為什麼層面比大小更影響術後體驗?
- 四大放置層面分類總覽(深層 vs 淺層)
- 個別層面深度解析(優缺點 × 適合條件 × 風險)
- 謝醫師臨床決策流程
- 常見 QA & 下一篇預告
1|為什麼「放在哪裡」比「放多大」更重要?
- 觸感:覆蓋組織厚度決定軟硬度與自然度。
- 動態變形:肌肉參與越多,運動時位移越明顯。
- 長期穩定性:不同層面對莢膜攣縮、假體位移的風險影響不一。
- 手術恢復:剝離深度決定疼痛與復原速度。
2|四大放置層面分類總覽
深層類(假體主要位於胸大肌下方)
- 純肌肉下 (Subpectoral) — 傳統技術,目前已淘汰。
- 雙平面 (Dual-plane) — 現主流,兼顧自然垂墜與覆蓋。
淺層類(假體位於胸大肌上方)
- 純乳腺下 (Subglandular) — 傳統快速手術方式,已不推薦。
- 純筋膜下 (Subfascial) — 現主流,適合皮膚厚、肌肉發達者。
3|層面深度解析
A. 純肌肉下|Subpectoral(傳統技術,已淘汰)
優點:
- 上緣覆蓋佳,術後上胸飽滿
- 傳統無內視鏡腋下切口常是這一層面
缺點:
- 動態變形發生率高(BAD)
- 假體體積要小,否則容易假體上移 high-riding
B. 純乳腺下|Subglandular(傳統技術,已淘汰)
優點:
- 手術時間短,術後疼痛輕
- 傳統無內視鏡乳暈切口常是這一層面
缺點:
- 假體邊緣明顯、水波紋高機率
- 莢膜攣縮率高達 10–15%
Li S, et al. Capsular Contracture Rate After Breast Augmentation with Periareolar Versus Other Two Incisions: A Meta-analysis.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. 2018.
C. 純筋膜下|Subfascial(現主流)
適合:
- 皮膚捏起厚 ≥ 3 公分建議,若非得要此層面建議皮膚捏起厚≥ 2公分(且術後不能減重)
- 胸肌發達/健美者
- 希望柔軟觸感、無動態變形
優點:
- 多一層筋膜,觸感自然
- 莢膜攣縮機率比純乳腺下低
限制:
- 皮膚薄者又選擇此一層面建議合併脂肪補強
Gould DJ, et al. Subfascial Breast Augmentation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 of Capsular Contracture. 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 Open Forum. 2020.
D. 雙平面|Dual-plane(現主流)
適合:
- 皮膚捏起厚度 < 3 公分
- 胸肌不發達者
優點:
- 上緣厚度佳,下緣自然垂墜
- 可藉由Pocket 空間分級(I–III),來增加垂墜感與降低動態變形
限制:
- 動態變形雖比傳統肌肉下少,但仍可能發生
4|謝醫師的臨床決策 3 步驟
- 量: 皮膚厚度與脂肪比例評估
- 力: 胸大肌張力與運動習慣
- 感: 審美偏好與預期觸感討論
5|常見 QA
Q:健身者該選哪一層? A:肌肉強度高建議純筋膜下,避免 BAD。
Q:皮膚超薄但想要自然感? A:雙平面 II 級 + 脂肪補強最推薦。
結論
傳統的純肌肉下與純乳腺下放置方式,已因為高風險與解剖限制而逐步淘汰。
目前臨床主流的純筋膜下與雙平面放置,反映出「個體化設計」的手術哲學:
- 筋膜下適合條件佳的個案(皮膚厚、肌肉發達、追求柔軟自然),追求的是最低干擾、最小動態變形。
- 雙平面則提供最大彈性,針對條件較薄的個案,能精準調整假體的垂墜感與穩定性。
最終選擇並不是「放哪個比較好」,而是「依照條件放得剛剛好」。
下一篇預告|胸下切口 × 雙平面 Pocket 分級實戰解析
敬請期待,下週分享我如何規劃 Pocket 設計,打造最自然、最穩定的術後胸型。
📬 IG / FB:@drsaultw
📅 預約與更多資訊:drsaul.com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