謝松育醫師。美神索爾
你被醫師說只能選一種切口?三大隆乳切口流派真相公開(含文獻+風險比較)

整形外科醫師謝松育:從臨床經驗與美感角度,帶你深入解析切口選擇

在乳房手術中,「從哪裡進去」這個問題,是很多人在乎的一大選項。

目前主流的隆乳切口大致分為三種流派:

  1. 胸下緣切口(Inframammary Incision, IMF
  2. 腋下切口 (Transaxillary Incision, TA
  3. 乳暈周圍切口(Periareolar Incision, PA

還有一種極為罕見的肚臍切口(Transumbilical Breast Augmentation, TUBA),由於適用範圍狹窄、技術難度高並已不被廣泛採用,本文將不列入比較。

全球趨勢與切口分布

根據國際整形外科醫學會(ISAPS)與多篇術式統計報告顯示,三種切口的使用比例隨地區與醫師訓練背景略有不同:

  • 胸下緣切口 在美國與歐洲為主流選擇,占比超過 60%,主因是操作穩定、風險可控。
  • 腋下切口 在亞洲尤其是台灣、日本與韓國常見,約占 30–40%,與亞洲醫師早期內視鏡訓練密切相關。
  • 乳暈切口 全球比例最少,僅約 5–10%,但因某些案例(如需乳頭乳暈整形)仍具應用價值。

近三十年來的趨勢觀察也相當值得一提:

  • 胸下緣切口 是持續上升的主流。根據 ASAPS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2020 年統計,胸下切口於美國使用比例從 2000 年的約 42% 上升至超過 65%。歐洲部分國家甚至已突破 70%。主因是其穩定性與對稱性隨技術進步而更易掌握,特別適用於複雜與重修手術。
  • 腋下切口  2000–2010 年代因內視鏡技術快速成長而曾佔據高峰,亞洲地區目前仍維持 30–40% 的偏好率,尤以韓國與台灣常見。
  • 乳暈切口 全球使用率呈下降趨勢,2010 年全球平均使用率約為 18%,至 2022 年已下降至 8–10%。原因包括莢膜攣縮與乳頭感覺異常風險升高,重修難度高,也讓多數醫師改將其列為特定需求時才採用的輔助選項。

這三種主要切口,各自都有忠實的擁護者。但謝醫師要強調的是:沒有一種切口是絕對正確的

只要醫師技術成熟、術後照護得當,三種切口都可以做到傷口隱痕、術後美觀。反過來說,如果你遇到一位醫師強烈排斥其中某一種切口,只願意操作單一術式,那你可能要思考:這位醫師是否手術經驗不足?或是否將所有責任停留在手術當下,而不負責術後照護與管理?

三種切口比較

我會根據以下幾個項目來分析:

  • 美觀與疤痕位置
  • 感染風險與醫療風險
  • 術後恢復與疼痛控制
  • 是否影響乳腺組織或未來哺乳
  • 對醫師技術的要求與限制

以下是三種常見切口的優缺點比較,結合臨床實務與部分研究觀點:

1. 胸下緣切口(Inframammary Incision

優點:

  • 最直接進入假體空間的路徑,組織傷害面積最小,不傷乳腺乳頭,不影響哺乳
  • 疼痛感最低,恢復速度最快
  • 疤痕以目前技術可穩定藏於胸下緣陰影中,不若早期技術不成熟時,會有往上滑動的狀況
  • 疤痕長度可控制於二至三公分左右(依謝醫師技術標準)
  • 是各種胸型調整甚至重修手術的最佳入口

缺點:

  • 完全平胸者,胸下緣不明確,可能不適合

適用平面:

  • 雙平面(胸大肌+筋膜or乳腺下)
  • 純筋膜下
  • 純乳腺下

2. 腋下切口(Transaxillary Incision

優點:

  • 疤痕隱藏於腋下皺褶中,照顧得當下,最有可能讓人完全找不到疤痕
  • 不會經過乳腺組織,哺乳功能不影響

缺點:

  • 對醫師空間操作與內視鏡技巧要求高
  • 多一區腋下區域需剝離,術後第一個月需減少劇烈活動,定位衣或內衣需加強配戴

適用平面:

  • 雙平面(胸大肌+筋膜or乳腺下)
  • 純筋膜下
  • 純乳腺下

3. 乳暈周圍切口(Periareolar Incision

優點:

  • 在不露點的情況下,將是隱藏疤痕最佳選擇(大尺度拍照需求者適合)
  • 相對腋下,不需要的剝離空間第二小

缺點:

  • 乳暈感覺幾乎必定受影響
  • 乳管與乳腺部分受損,若有哺乳計畫將面對乳汁減少的風險
  • 根據文獻統計,乳暈切口經由乳腺與乳管可能帶入表皮菌,增加莢膜攣縮風險
  • 乳暈直徑小於三公分者,疤痕變形率提高,施作困難
  • 高體脂女性選擇乳暈切口,術後乳暈變形風險高
  • 雖可同時處理乳頭乳暈修飾,但小面積多切口也會增加癒合不良風險
  • 是最困難的疤痕重修切口,與另兩種切口不同的是,因疤痕兩側並非相同皮膚組織,修疤會面臨皮膚材料不足問題
  • 較難實行純筋膜下的置放方式,淺層放置通常僅適合最淺的純乳腺下層面
  • 對女生本人來說,三種切口,天天洗澡時,看自己,其實最容易看到的就是乳暈疤痕(胸下與腋下,除了拿鏡子看,自己基本上看不到,分別被乳房跟腋窩擋住)

適用平面:

  • 雙平面(胸大肌+筋膜or乳腺下)
  • 純乳腺下

隆乳切口適合族群精準整理:

1. 胸下緣切口(IMF

  • 追求術後恢復快速,且疼痛感最低的族群
  • 注重疤痕隱藏且已有胸部基礎條件者(胸下緣明確)
  • 進行胸型重修或調整手術的患者,尤其是假體重建或重修需求較高的情況

2. 腋下切口(TA

  • 疤痕隱藏需求極高、強調美觀度,或容易穿著較暴露服飾的年輕族群
  • 未來有哺乳需求或不希望乳腺與乳頭受到任何干擾的女性
  • 能配合較長恢復期、術後能遵醫囑減少劇烈活動的族群

3. 乳暈周圍切口(PA

  • 具備較大乳暈且重視遮點下的隱藏疤痕,尤其有特殊拍攝(大尺度拍照需求)的族群
  • 同時需要處理乳頭乳暈美觀問題的患者(如乳頭縮小術或乳暈整形需求)
  • 已完成生育或不考慮哺乳的族群,因乳腺功能可能受影響

謝醫師認為,沒有「一刀切」的唯一選擇

將三種切口視為單純的技術偏好是一種過於簡化的觀點。其實,它們代表了三種不同的風險收益考量。

胸下緣切口以犧牲乳房下方一道潛在可見的疤痕為代價,換取了最低的併發症風險和最高的手術可控性。

腋下切口以追求乳房無痕的極致美學為目標,但其代價是更高的技術門檻、更加複雜的術後照護以及困難的重修入徑。

乳暈切口則試圖在疤痕隱蔽性上取得平衡,但大量的證據表明,這種平衡是以顯著增加莢膜攣縮功能損傷的風險為代價換來的。

因此,最佳選擇必然是個人化的,是患者獨特的解剖結構、生活方式、美學目標與風險承受能力之間協商的結果。

身為專精乳房手術的整形外科醫師,我認為切口並無「絕對的標準答案」。最關鍵的是:這個醫師是否根據你的身形、需求與風險狀況,幫你設計出最合適的方案。

但如果要我對「專業醫師」下個門檻,我會說:一位真正的乳房整形專科醫師,應至少熟練操作兩種以上切口。因為當醫師遇到複雜案例、重修病患,甚至是假體位移、莢膜收縮或術後變形等狀況,單一切口往往不夠用。這時,「雙重切口設計」有時才能解決困難問題,達成最佳美型結果。

我個人最常使用的是「胸下切口+腋下切口」的組合,根據不同案例靈活應對。對於乳暈切口,由於具有感染與疤痕變寬風險,我會選用在有特殊需求或是條件的客人患者。

📍下週預告|三種隆乳切口與胸部平面選擇的黃金組合邏輯:哪些切口最適合半筋半肉雙平面?純筋膜下又該怎麼搭配?

👉 Medium 搜尋「謝松育」

📬 IG / FB@drsaultw

📅 預約與更多資訊:drsaul.com.tw

文獻參考

Stutman, Ross L et al. “Comparison of breast augmentation incisions and common complications.” 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 vol. 36,5 (2012): 1096–104. doi:10.1007/s00266–012–9918-x

Montemurro, Paolo et al. “Patient and Clinician Reported Outcomes of the Inframammary Incision “Short Scar Technique” in Primary Breast Augmentation.” 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. Open forum vol. 5 ojad003. 12 Jan. 2023, doi:10.1093/asjof/ojad003

Tebbetts, John B, and William P Adams. “Five critical decisions in breast augmentation using five measurements in 5 minutes: the high five decision support process.” 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 vol. 116,7 (2005): 2005–16.

Li, Shangshan et al. “Capsular Contracture Rate After Breast Augmentation with Periareolar Versus Other Two (Inframammary and Transaxillary) Incisions: A Meta-Analysis.” 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 vol. 42,1 (2018): 32–37. doi:10.1007/s00266–017–0965–1

Araco, Antonino et al. “Sensitivity of the nipple-areola complex and areolar pain following aesthetic breast augmentation in a retrospective series of 1200 patients: periareolar versus submammary incision.” 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 vol. 128,4 (2011): 984–989. doi:10.1097/PRS.0b013e3182268d73

Schiff, Michal et al. “The impact of cosmetic breast implants on breastfeeding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” International breastfeeding journal vol. 9 17. 17 Oct. 2014, doi:10.1186/1746–4358–9–17

Lee, Dong Won et al. “Endoscopic Transaxillary Versus Inframammary Approaches for Breast Augmentation Using Shaped Implants: A Matched Case-Control Study.” 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 vol. 43,3 (2019): 563–568. doi:10.1007/s00266–019–01324–6

Munhoz, Alexandre Mendonça. “Scar Perception and Outcomes After Transaxillary Breast Augmentation: 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Patient and Observer-Reported Scar Quality.” 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, sjaf052. 4 Apr. 2025, doi:10.1093/asj/sjaf052